
随着伊万下课,郜林名言的含金量还在升高:里皮讲的战术我们理解不了!
郜林这话算是把窗户纸彻底捅破了,听着刺耳,可细琢磨,疼的是我们自己。道理明摆着,顶级大厨甩给你一本满汉全席的菜谱,你连切菜都切不利索,锅也烧不热,这菜能做出来吗?怪菜谱写得太高深?好像有点不讲道理。里皮、伊万这些名字响当当的教练,人家在别的地方能带队伍出成绩,能拿高薪,说明人家肚子里真有货。问题出在哪?货是好货,可咱们的球员,消化不了啊。
这局面就尴尬得要命。你说请顶级外教吧,钱花得哗哗响,效果呢?球员理解不了那些复杂的战术板,场上跑位像没头苍蝇,配合打得稀碎,结果就是大厨的手艺砸在自个儿招牌上。你说那请个水平“合适”的、教简单东西的教练?听起来合理,可另一个更扎心的问题立马蹦出来:就算教的是“1+1=2”这种基础算术,咱们这些“初中生”拿着这水平,真就能在“高考”(世预赛、亚洲杯)里考及格,干掉那些学微积分的对手?悬,太悬了。人家对手也在进步,战术素养、阅读比赛能力早不是当年了,咱们靠最原始的踢法硬拼,胜算有多大?想想都让人泄气。
所以症结根本不在教练身上打转儿。换帅像走马灯,一个不行换下一个,本质上是病急乱投医,治标不治本。根子烂在下面,烂在土壤里。我们球员从小接受的训练体系,是不是只盯着那几下子花拳绣腿,或者干脆就是闷头傻练身体,把脑子给落下了?青训教练自己懂不懂现代足球的战术理念?能不能用孩子们听得懂、学得会的方式,把那些基础的、但真正重要的足球智慧一点点灌进去?比赛打得够不够多?不是那种走过场的比赛,是真正需要动脑子、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判断、做选择的对抗。战术领悟力、执行力,这玩意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在高质量的训练和实战里泡出来的。咱们的基础教育阶段,缺的就是这个“泡”的过程,缺的是对足球智商的培养。
结果呢?到了国家队层面,就指望成年球员一夜开窍,能理解世界级名帅的复杂体系?这不现实,更像是一种奢望。郜林那句大实话,不过是把皇帝新衣的真相喊了出来:我们的球员,在最基础的足球认知和战术执行层面,存在巨大的、难以弥补的断层。这个断层不填上,换谁当教练,都像是让大学教授去教小学生微积分,双方都痛苦,结果都难看。砸钱请名帅,更像是在沙滩上盖高楼,地基不稳,盖得再快再漂亮,一阵浪打过来,塌得更快。我们需要的,是沉下心,从娃娃抓起,把地基——球员的足球智商和基本素养——真正打牢。否则,再多的“里皮”、“伊万”,也救不了这场“微积分考试”。
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理解肯定能理解,只是技术体能达不到教练安排战术的要求,没办法去完成,教练也很无奈,要传控没有,要大脚找快马也没有,边路突破传中也不行,只是后场穿中场中场传后场。
中国球员水平差,教练再强也没用,他强代替不了球员上场踢球,名帅里皮早已证明了这一点,中国足球的病根太多了,单从技术层面讲,青训从小到大的训练不系统,教练水平参差不齐,国家队不请名帅,把省下来的钱去请多点好的青训教练,然后放权让专业的人去做,足协既然不放权,就干点实事吧,确定整个体系技战术大方向,规定职业球队必须完备梯队,青训高质量比赛场次年必须五六十场以上,大量举办各种类似潍坊杯、土伦杯,恒大杯,请进来外国优秀球队,巴西、阿根廷、东欧等性价比高,量大管饱。走出去,扶持奖励优秀的球队去外国参加高水平比赛,大量的比赛利于球员经验技术的成长,当这些球员成长起来,职业联赛也相应的提高了技战术、激烈度,再逐步放开外援,提升对抗激烈度,引进更好的成年队外籍教练,其中表现好的,也才会引起外国的关注,开启留洋,也是大的引进来,走出去
作为目前国足的场上最好的战术就是,一有机会触球就大力往对方球门方向直接踢,别讲个传接和中场,后场什么的组织,就是要坚持一有机会触球就是往对方球门和球员踢就是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