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英当时正需要欧洲小弟,英国不太听话,德国又是战败国,法国就成了最佳选择,加上法国那时候在非洲还有不少殖民地,打仗时拉来大批非洲士兵充门面,这才勉强够格当常任理事国。
说白了,法国的五常席位不是打出来的,是政治操作的结果。就像班上有个学渣,靠着跟班长关系好,硬是混进了学霸小组。 法国如今实力不济却热衷掺和国际事务,其表现颇为矛盾,在非洲推行所谓"新殖民主义",频繁军事干预前殖民地,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,追随美国实施"人权外交"。
其军事实力堪忧,利比亚行动中连叛军都难以应对,需美军支援,马克龙虽高喊"欧洲战略自主",但法军航母维修依赖美国,战机发动机也需进口,这般境况下对中国发表评论显得缺乏说服力。 联合国五常的席位是二战后的既定格局,法国作为五常之一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,虽然有人提议让非洲或印度取代法国,但这种变动需要打破现有国际秩序,实际操作难度极大。
法国在非洲仍保留一定影响力,美国将其视为重要盟友,中国则更倾向于利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,中国市场占法国奢侈品销售额的30%,在非洲基建领域的投资也远超法国,同时在核电、航空等关键技术领域对法国形成依赖。
法国在二战中的实际表现与其国际地位并不完全匹配,但国际政治更多基于实力而非历史评价,当前中法关系中的摩擦,部分源于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。 时代不同了,中国的工业规模已是法国的十倍,当法国航母因生锈无法出航时,我们的第三艘航母已顺利下水。
在非洲,中国基建企业修建的道路桥梁数量,甚至超过了法国驻军的存在感。要应对法国,与其纠结历史问题,不如用事实说话,等到法国奢侈品行业离不开中国消费者时,马克龙自然会调整态度。